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2020 arcgis空间信息技术开发者大会

2020 arcgis空间信息技术开发者大会

发布时间:2024-04-01 15:30:08

  1. 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
  2. 赵军的发表论文
  3.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跨越地理阻碍,与国外友好交流的历史事件?

一、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

自从人类进行煤炭开采伊始,就存在煤炭顶板安全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煤矿顶板稳定性研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 30 多年来, “块体理论”、“模糊评判法”、“灰色理论法”、“模糊聚类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沉积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地震属性法”、“地应力分布法”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顶板稳定性,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1.2.1 国外研究历史

1.2.1.1 引入沉积作用分析

据郭德勇等 ( 2002,2003) 资料,20 世纪 60 年代,zienkwicz ( 1977) ,goodman( 1968) ,desai 等就将有限元引入地质研究中。20 世纪 70 年代,elliott ( 1974) ,ferm 等( 1978) ,horne 等 ( 1978) ,hylbert ( 1977) 等学者注意到沉积作用与顶板稳定性的联系,将沉积学理论引入到顶板稳定性的研究中,着重分析了河道作用和决口扇沉积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初,petranoff ( 1980) ,bunnell ( 1982) 等尝试从沉积学角度对顶板条件进行了分类,houseknecht 等 ( 1982) 则进一步将沉积条件与煤和瓦斯突出、煤层变化相联系,truman 和 horne ( 1982) 已开始尝试将此类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生产: 查明了影响煤矿顶板岩层稳定性的主要沉积地质因素有冲刷与凸顶、滑面、擦痕、夹薄顶煤层的砂页岩互层等; 发现煤矿顶板岩层在垂向上和侧向上厚度和岩性变化很大,在矿井煤炭开采过程中顶板冒落、老顶来压和岩煤层突出往往发生在老顶砂岩与页岩的过渡部位。t.v.petranoff ( 1980) 和 h.h.damberger ( 1980) 指出,井下回采时,煤层顶板的质量取决于各种岩石类型的内在联系、同沉积构造、沉积早期的压实强度和后期构造特征诸因素。其中顶板的大部分特征可能与沉积作用或早期压实过程有关,后期的构造运动起着强化这些早期特征的作用。1982 年,美国学者 c.d.elifrits 将地理信息系统 ( gis) 技术应用于房柱式开采煤矿地面塌陷,开拓了 gis 在煤矿灾害方面应用之先河。

20 世纪 90 年代,v.r.shear-albin ( 1993) 总结认为煤矿井下遇到的大多数控制问题可归因于开采煤层围岩的沉积作用或早期压实强度和后期构造特征诸因素。其中顶板的大部分特征表现在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两方面。与此同时,在地质构造复杂的矿区多采用仪器探测技术,如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和地质异常体等技术。前苏联地质学家更重视利用各类地质参数预测开采前方地质变化,如研究煤的物理化学特征来预测断层,统计地质数据进行构造变形分析; 前联邦德国在鲁尔区采用构造成因解析法、槽波地震等方法对工作面前方构造及顶板稳定性进行分析预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1.2 引入地震分析技术

20 世纪 70 年代与 80 年代期间,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用得最多的地震属性研究是基于振幅的瞬时属性。90 年代,地震属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范围从计算单道瞬时同相轴属性到提取复杂的多道分时窗的地震同相轴属性以及到生成地震体属性。地震属性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从简单检测振幅异常发展到检测流体前缘随时间的变化。

1994 年,amoco 石油公司开发了可用于描绘断层和地层特征的三维相干算法,在1995 年的第 65 届 seg 年会上,amoco 石油公司公布了一项用于描述断层和地层特征的解释性处理技术,即相干体 ( coherence cube) 技术。相干体技术的出现在地球物理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被视为三维地震领域尤其是资料处理解释方面的革命,加深了人们对三维数据体的地质理解。

1995~ 1996 年,bahorich 和 farmer 把地震相干性技术从其他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中分离出来,将相干性作为一种独立的地震属性展示在物探工作者面前,并指出,对应于该项技术的相干算法在地质构造检测方面特别有效,可突出地下地层的细微变化。

在此期间,mikes s.bahorich 发表了关于相干数据体的论文,借助三维相干数据体解释地震资料不连续性成像的断层和岩性变化区带。kenneth a.ortmann 应用三维相干数据体研究大地构造的扭曲运动,延伸了相干数据体的应用领域。schlumberger-geoquest 地震解释软件公司也把与相干体技术对应的软件推向市场,加速了相干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marfurt 等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 李增学,1994) ,讨论了用基于相似的相干算法计算三维地震属性和存在构造倾角的相干计算方法。marfurt 等人在原有的 c1、c2和 c3相干算法的基础上,对相干算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传统地质学分析

国内一些学者从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入手,在分析煤层及其顶板形成沉积条件的基础上,按不同沉积模式分别建立了区域性沉积模式与顶板稳定性关系,对顶板稳定性进行了成功预测。葛道凯 ( 1994) 、彭苏萍 ( 2000) 、孟召平 ( 2002) 等就沉积层序和顶板砂体厚度变化诸方面对顶板冒落性影响进行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顶板稳定性地质模型,并指出煤层顶板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沉积建造亚相特征,顶、底板原始沉积环境的空间分布控制了采场顶板整体质量。提出从影响顶板稳定性的地质因素入手,结合岩石力学和采矿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于双忠 ( 1994) 和彭向峰 ( 1997) 等从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入手提出了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新方法: 首先选定 4 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即岩石强度、结构面、水对岩体的影响及原岩地应力状态,然后把这 4 个指标综合到一张分类图表中。丁述理 ( 1998) 等建立了单因素分析、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 根据能独立反映某地区某段岩石 ( 体) 工程稳定性的一些独立的因素或变数,如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分层厚度、裂隙发育程度、岩性、岩石的形成环境、岩心完整性、岩心采取率等钻孔资料获得的信息,分析这些单因素的评价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评判,从而有效地削弱各种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最终分析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顶板岩石工程稳定性的实际情况。孟召平、程浪洪 ( 2007) 等分析了淮南矿区地应力条件,通过现场地应力测量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和不同侧压下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分布,得出了回采工作面顶、底板稳定性与侧压系数大小密切相关的结论。

徐东强 ( 1999,2000) 等提出运用块体理论法进行矿体顶板稳定性分析,通过详细的现场结构面调查,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或矢量分析方法,确定采场中的优势结构面产状,判断由优势结构面所切割块体的稳定性。

1.2.2.2 顶板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进展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我国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开始了针对顶板稳定性的岩体工程力学数学方法及结合计算机进行的模拟运算,以期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涂敏 ( 1995) 利用模糊类聚法分析了煤层顶板稳定性; 杨双锁等 ( 1997) 利用有限元法对采场顶板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分类研究; 张树光等 ( 2000) 应用离散元法对顶板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如通过采用水平层状、正交节理模型顶板建立模型,检测整个顶板的变形来实现其稳定性预测和分析; 曹庆奎、蔡振禹 ( 2004) 利用加权灰色模型评价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经过实例分析提出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可较好地反映出煤层顶板地质条件的灰色性特征,使评价结果客观合理; 文晓红、杨晓东 ( 2004) 提出了将单因素分析、模糊二级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煤层顶板稳定性,合理选择能反映煤层稳定性的单因素地质因素,可以极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勘探成果资料,合理地考虑各种因素来评判顶板综合质量,该方法简单、灵活,评判结果较为准确; 夏玉成、樊怀仁 ( 1998) ,朱宝龙、夏玉成 ( 2001) ,凌标灿等 ( 2003) 针对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需要确定因素权重集和隶属函数的人为性等缺点,提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定量评价矿井构造,通过构造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得到评价模型,然后进一步计算和预测,该方法可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在条件比较复杂或应用单因素难以判断时,获得了明显效果; 李增学、刘海燕等 ( 2004) 提出了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在确定影响因素权值后,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区,依据沉积条件、构造发育特点和岩石力学特征,按照基本因素权重大小进行复合叠加,最终完成定量评价。

1.2.2.3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

( 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应用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如岩体原位应力测量、高精度重磁探测、各种波法、直流电场层析成像、放射性红外测量、孔中电视与防爆测井、磁偶源频率探测与地电法等。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测试仪器的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体积小、灵敏度高、存储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而功能强大的声波测试仪的应用,给煤层顶板稳定性监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对地质构造探测有显著优势的煤田地震勘探在我国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并臻成熟的高分辨率数字二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魏树满 ( 1998) 利用钻孔声波测试数据,提出了对岩体进行较精确的速度分层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并通过理论模型及实际声波测试资料对层析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王宏图等( 1989) 利用岩体地应力声波测试方法确定了四川某矿岩体内松动圈范围。徐东强等( 1999) 利用声波测试技术在金厂峪金矿难采矿体顶板稳定性研究中成功预测出了顶板松动圈厚度以及破碎带位置和厚度。郭学彬等 ( l999) 应用声波探测技术探测爆破作用对矿柱损伤的程度和影响范围,为研究矿柱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王辉、黄鼎成 ( 2000)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根据岩体结构理论和地震波在软弱结构面的传播特性,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岩体稳定性的准确探测与软弱结构面的空间定位。吴文金等 ( 2000)运用岩体声波探测技术测定了淮北芦岭煤矿巷迈围岩松动圈,进行了围岩稳定性分类,为芦岭煤矿今后的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 2) 地震信息解释技术的应用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有效探测小构造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应用,近年来基于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构造的地震属性技术和相干/方差体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

相干/方差体技术利用相邻道地震信号之间的相似性来描述地层、岩性等的横向非均匀性,特别是在识别断层以及了解与储集层特征密切相关的砂体展布等方面非常有效。利用相干/方差算法对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相干处理后就可得到对应的三维相干/方差数据体。应用三维相干/方差时间切片进行构造解释和岩性解释,可以帮助解释人员迅速认识整个工区断层等构造及岩性的整体空间展布特征,从而达到加快解释速度及提高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的目的。

国内对相干技术的讨论相对较晚,基本上是借鉴、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成果。石油行业于 1996 年开始使用相干体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佘德平、曹辉 ( 1998) 等发表了相干数据体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干数据体的制作方法并论述了三维相干数据体在实际资料解释中的应用,证明了相干体技术有效、快速和无需人工干预等特点; 杜文凤 ( 1998)的研究表明,在断层解释、采空区圈定、巷道检测等方面应用相干体技术能解释落差为3m 左右的小断层,并且比常规解释方法更直观、快捷。

对于方差数据体,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林建东 ( 2000) 的研究表明,方差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矿井建设的要求,准确解释含煤地层中落差更小的断层,而且可以更加准确地给出断裂带的产状和延伸方向,也可探明更小的地质异常体。常锁亮 ( 2003) 等则在方差体技术应用小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良好的自动识别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地球物理技术已经成为高产高效煤矿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几年来,地震属性技术受到地球物理界的极大关注。地震属性研究已经成为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地震属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主要的目的是将地震属性应用于油藏描述。郭彦省、孟召平 ( 2006) 等介绍了应用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煤层顶板岩性的方法,通过应用交会图、相关分析方法,对钻孔处地震属性与煤层岩性关系进行分析,优选地震属性,将得到的地震属性用神经网络来识别,进而进行应用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地震属性 ( seismic attribute) 指的是那些由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和统计特征,它是地震资料中可描述的定量化特征,代表了原始地震资料中所包含的总信息的子集。现在广泛应用的地震属性有 20 多种,并且新的地震属性还不断地从地震数据中被挖掘出来。单一的地震属性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需要对众多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地震属性进行更深入、更贴近本质的认识。

地震属性的分类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属性分类。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可以根据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把地震属性分成 8 个类别: 时间、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相关、吸收衰减、速度。地震属性的类型很多,要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地震属性。

( 3) 地震反演技术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学家提出了多种地震反演方法。地震反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预测岩性的确定性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 ( 求解) 的过程,是反演地层波阻抗 ( 或速度) 的地震特殊处理解释技术。

地震反演通常指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了,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 ( 李庆忠,1993) 。

地震反演方法基于介质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同,有直接离散反演方法和波动方程连续估计反演方法; 基于研究域的不同,有时域反演方法和频率域反演方法; 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 3 类,即递推反演、基于模型反演和地震属性反演; 基于求解方式的不同,有直接反演方法、迭代反演方法和搜索类反演方法。

近年来,随着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发展,非线性反演方法突飞猛进。除一些传统的非线性反演方法,如梯度法 ( gradient method) 、牛顿法 ( newton method) 和蒙特卡洛法( montecarlo method) 外,一些启发式的反演方法,如模拟退火法 ( simulated annealing) 、遗传算法 ( genetic algorithm) 、人工神经网络法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小波分析法( wavelet analysis) 等应运而生。随着并行计算机的出现,需要大量计算时间的非线性的反演方法有了发展的前提。

波阻抗反演是利用实际地震资料,以地质钻井和测井信息为约束条件,对地质构造和储层物性进行求解的过程,是进行储层预测和描述的必要手段。普通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不能分辨薄储层,而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以测井资料丰富的高频信息和完整的低频成分补充地震有限带宽的不足,综合地质、测井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得到高精度的波阻抗资料。

目前地震反演软件主要有: 俄罗斯地矿部的 parm,法国 cgg 公司的 rovim,中国石油大学的 annlog,加拿大 hampson-russell 公司的 strata,荷兰 jason 公司的 ja-son,丹麦的 isis。这些软件各有特色,使用最多的反演软件是 strata,它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无论是地质人员还是物探人员都可以直接做反演工作。

1.2.2.4 多源信息预测方法

1982 年,美国学者 c.d.elifrits 将地理信息系统 ( gis) 技术应用于房柱式开采煤矿地面塌陷,开拓了 gis 在煤矿灾害防治方面应用之先河。从 80 年代后期起,我国学者也引进了 gis 技术,并且不断拓展它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煤层顶板稳定性预测、煤矿突水预测、岩溶陷落柱的探测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gis 技术的引入,为煤层顶板稳定性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赵军的发表论文

[1]赵军,李东平,朱瑜馨. 基于map info的森林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地图学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2002:6.

[2]赵国虎,高锦章,赵军,索南,孙看军,杨武. 吗啡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a]. 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化学会:,2003:3.

[3]赵军,武江民,赵生龙. 中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2004:4.

[4]赵军,陶明娟. 国外在野生动物伯劳鸟保护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2004:5.

[5]汪明冲,潘竟虎,赵军,孙晓茹. 基于gis与rs的土壤侵蚀变化定量监测——以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庆城项目区为例[a].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7.

[6]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基于格网gis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初探——以甘肃牧区为例[a].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7.

[7]甄计国,霍静,赵军,潘竟虎,李伟元,何瑞东. 我国西北工业与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研究——以甘肃省嘉峪关市为例[a]. 中国土地学会.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2007:12.

[8]符海月,赵军,李满春. 从google maps看我国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2:113-115.

[9]符海月,李满春,赵军,刘永学.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 人文地理,2006,03:115-119+114.

[10]孙晓茹,赵军. google maps api在webgis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2006,19:224-226.

[11]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 生态学杂志,2006,08:1003-1008.

[12]汪明冲,赵军,李玉琳. 空间数据库引擎及其解决方案分析[j]. 地理信息世界,2006,04:63-66.

[13]李红星,赵军.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噪声评价方法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04:363-367.

[14]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熵权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牧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1:17-21.

[15]李传华,潘竟虎,赵军. 基于gis的兰州市普通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02:88-91.

[16]赵军,刘琳,李霞. 基于rs与gis的半干旱区城市绿化三维量测算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04:37-40.

[17]杜怀玉,赵军,冯翠琴. 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以嘉峪关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1:90-94.

[18]赵军,李旺平,李飞. 黄土高原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及特征分析[j]. 干旱区研究,2008,01:53-58.

[19]潘竟虎,赵军,董晓峰. geo-ca与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j]. 干旱区研究,2008,01:131-136.

[20]李飞,赵军,赵传燕,郝君明,郑佳佳. 中国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2008,11:5347-5355.

[21]赵军,魏伟,冯翠芹.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j]. 资源科学,2008,02:281-287.

[22]魏伟,赵军,王旭峰. 天祝高寒草原区ndvi,dem与地表覆盖的空间关系[j]. 干旱区研究,2008,03:394-401.

[23]李娟,赵军. 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典型地貌类型坡度提取分析[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02:214-218.

[24]张斌才,赵军. 大气污染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及其gis集成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05:17-19+55.

[25]甄计国,赵军. 区域积温插值的gis方法[j]. 冰川冻土,2005,04:591-597.

[26]赵军,陶明娟. 兰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113-116+128.

[27]刘振波,倪绍祥,赵军.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初步设计[j]. 干旱区地理,2004,01:19-23.

[28]赵军,胡秀芳. 区域生态安全与构筑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体系的策略[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2:1-4.

[29]贾艳红,赵军. 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91-95.

[30]刘振波,赵军,倪绍祥.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张掖市绿洲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4,04:580-585.

[31]赵军,武江民,赵生龙. 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 地理信息世界,2005,01:39-41+50.

[32]赵军,刘春雨,潘竟虎,刘英英,杨东辉. 基于modis数据的甘南草原区域蒸散发量时空格局分析[j]. 资源科学,2011,02:341-346.

[33]李飞,赵军,赵传燕,张小强.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j]. 生态学报,2011,03:689-697.

[34]胡秀芳,赵军,查书平,郑雪萍. 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以甘肃天祝高寒草原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3:71-77.

[35]李飞,赵军,赵传燕,王旭峰.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j]. 草业学报,2011,04:42-50.

[36]赵军,师银芳,王大为,付鹏. 1961~2008年中国大陆极端气温时空变化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3:52-56.

[37]魏伟,石培基,赵军,王旭峰. 石羊河流域海拔、植被覆盖与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2,01:91-98.

[38]赵军,李霞.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09,01:94-99.

[39]李海亮,赵军. 草地遥感估产的原理与方法[j]. 草业科学,2009,03:34-38.

[40]王世杰,赵军.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8:5-8.

[41]韦莉,赵军,潘竟虎,李霞. 基于modis数据的黄土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05:660-664+553.

[42]魏伟,赵军,王旭峰. gis、rs支持下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利用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2009,05:750-754.

[43]赵军,韦莉,陈姗. 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1:36-40.

[44]魏伟,赵军,王旭峰.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异质性[j]. 生态学杂志,2010,04:760-765.

[45]索俊锋,赵军. 基于clue-s模型的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05:522-528.

[46]赵军.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67-71.

[47]梁会民,赵军. 基于gis的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 人文地理,2001,06:81-83.

[48]梁会民,赵军.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研究[j]. 生态经济,2001,08:12-14.

[49]赵军,符海月. 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2001,03:41-43.

[50]梁会民,赵军. 地理信息系统在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76-80.

[1]赵军,王雪平,金蓉. arcgis在草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 草业科学,2006,03:1-4.

[2]赵军,付金霞. 虚拟水理论在河西走廊的应用研究[j]. 人民黄河,2006,02:38-40.

[3]甄计国,王义德,赵军.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指数及其变化特征[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04:294-301.

[4]付金霞,赵军. 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性分析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2006,04:65-69.

[5]付彩菊,潘竟虎,赵军. 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6:71-75.

[6]胡秀芳,赵军,钱鹏,李东平. 草原生态安全理论与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4:93-97.

[7]冯翠芹,赵军. gis在现代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19:5951-5952.

[8]潘竟虎,任皓晨,赵军. 甘肃省土地利用状况的计量地理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03:377-381+384.

[9]汪明冲,潘竟虎,赵军. 基于gis与rs的土壤侵蚀变化定量监测——以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庆城项目区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06:116-121.

[10]王世杰,赵军.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及思考[j]. 矿山测量,2007,04:48-50+4.

[11]李娟,赵军. 基于webgis的遥感影像数据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北京测绘,2008,04:60-63.

[12]潘竟虎,赵军. 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 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13]李娟,赵军. 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坡度提取分析[j]. 北京测绘,2008,01:42-45.

[14]党国锋,赵军. 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04:17-21.

[15]潘竟虎,刘普幸,赵军.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j]. 土壤,2008,02:306-311.

[16]田凤宾,赵军. 基于google maps的同城生活信息平台设计策略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340-1341.

[17]张俊,赵军. 基于web service的webgis应用系统模式及其与其他模式的比较[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7:4873-4876.

[18]赵军,贾新会,甄计国. 石羊河流域人口经济压力定量分析[j]. 西北人口,2008,06:100-103.

[19]孙建国,赵军,甄计国,李东平. 基于dt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太阳辐射值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j]. 测绘工程,2003,01:28-30.

[20]赵军,党国锋. 祁连山草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草业科学,2003,07:1-4.

[21]陶明娟,赵军. 兰州市2002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02:51-54.

[22]赵军,贾艳红. 国外gis在地下水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和启示[j]. 地下水,2005,03:166-168.

[23]刘琳,赵军,付金霞,王雪平. 我国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进展初探[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03:10-13.

[24]赵军,刘琳,闫浩文. 基于gis的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以兰州市危险废物地理信息系统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75-78.

[25]刘振波,赵军,倪绍祥. 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2:35-38.

[26]孙建国,赵军,闫浩文. 一个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04:94-97.

[27]朱瑜馨,张锦宗,赵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预测模型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1:101-104.

[28]赵军,许兆霞. 中国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相关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2:1-4.

[29]赵军,胡自治. 从生态信息图谱的角度看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检索图[j]. 草原与草坪,2005,02:12-14.

[30]魏伟,赵军,王旭峰. rs、gis支持下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土壤流失及治理模式仿真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9,01:47-56.

[31]赵军,田英. 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3:15-19.

[32]赵军,任皓晨,赵传燕,张勃,孟宝. 黑河流域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及不同地类土壤水分效应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8:139-144.

[33]赵军,郑珊,胡秀芳. 基于gis的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4:66-71.

[34]李飞,王春,赵军,郑佳佳.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积温空间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05:778-784.

[35]王世杰,赵军. 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 测绘科学,2010,02:170-172.

[36]赵军,杨东辉,潘竟虎. 基于空间化技术和土地利用的兰州市gdp空间格局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92-96+102.

[37]赵军,杨梅,杨东辉. 基于gis的甘南高原积温资源空间插值分析[j]. 甘肃科技,2010,13:40-42.

[38]杨东辉,赵军,张智慧,付鹏,刘春雨. 近10年甘南牧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01:257-263.

[39]赵军,刘喆,赵媛. 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j]. 甘肃科技,2011,04:8-10.

[40]赵军,陈姗.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森林生态效益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1,01:12-19.

[41]魏伟,石培基,赵军,王旭峰. 基于gis和rs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功能分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8:47-52.

[42]刘春雨,赵军,刘英英,党国锋,师银芳. 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9:32-38.

[43]赵媛,赵军. 基于移动gis和智能手机的电子导游系统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51-52.

[44]赵军,王小敏,李东成. 基于modis的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定量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0:91-96.

[45]朱瑜馨,赵军,曹静. 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j]. 干旱区研究,2002,04:33-37.

[46]李东平,赵军. webgis主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1,12:23-25.

[47]赵军,李东平,朱瑜馨. 可视化编程语言实现gis软件的二次开发[j]. 测绘通报,2002,s1:68-70.

[48]田英,赵军,管信龙. 1990年~2005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及变化分析[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1:19-23+27.

[49]张勃,石培基,赵军. 甘肃石羊河流域武威绿洲水资源系统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73-79.

[50]李传华,赵军. 基于gis的民勤县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化研究[j]. 中国沙漠,2013,01:302-307.

三、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跨越地理阻碍,与国外友好交流的历史事件?

我国历史上那些跨越地理障碍的在汉朝的时候,有张骞出使西域,同各国交往联合起来抗击匈奴。也给两地的人民带来了各种方法的交流和物种。在明代由郑和驾船才去下西洋。沟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他们都克服了地域上的危险,克服了种种的困难,达到两国人民交往的目的。尤其是张骞在那种环境下出使西域各国。有的受到礼遇,有的受到敌视。好多年以后他才返回了自己的故乡。他的事迹为后代所敬仰。